十年

初时遇见你,是南国的秋天
翻寻记忆的碎片
是成信院的繁花春色
是明媚的塔子山公园
是欢聚时情深处的酣醉
是毕业季,彼此不舍的留恋

转眼,十年
天涯海角,零落飘散
是事业上的高歌猛进
是生活上的小富即安
是人生的远渡修行
是生命,自我的蜕变

放眼,十年
风云际会,沧海桑田
回首,十年
荣辱浮沉,离合悲欢
静默的长夜里
是古蜀的那轮明月
艰难困苦时
是你美丽的笑靥
与我相伴

再聚首,已十年
十年间,只愿你我岁月静好
从此去,只愿我们行走半生
归来仍是那时的少年

春暖

春暖还寒清风冷,
春江水暖游浮龙。
寒梅春暖春意闹,
履下春草暖又生。

红楼呓语

  最早读书当是高二时节,那时的自己并不觉得,现在细细想来,那时多半是青春萌动,想多些个跟女孩子攀谈的话题罢了。然而那时的自己,毕竟是个极自卑的人,而后又不巧的发现,红楼梦,并不是女孩子喜欢的话题。后来学业渐紧,也就搁置在了一旁,再次拾起,便到了大学二年。
  想来人在失意之时,总是思旧怀怨的,遇见困境,也总是不自觉的想要逃避,于是大学二年,终再入梦。与初次那般蜻蜓点水不同,这番入梦要深彻的多,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一颦一笑,皆动人心;看惯了梦中世界,也就会觉得“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乃至希望自己是个女儿身,都是有的。那时读红楼,满纸是情,读书三匝未能成行,多因悲痛不忍。后来,总想着自己也续它一版“四十回”,最终也没了下文。
  今时机缘,终又品红楼,然而我,却竟成了俗物了。竟觉得这红楼梦这一卷书,并不是情浓意浓风花雪月的故事,却是个血淋林的污浊世界了。书中那些个美丽动人的女子,那些个情窦初开懵懂的爱情,不过是那肮脏不堪社会的遮羞布,正如书中“东府门口那两个石狮子”一般,除此之外皆不干净。那是个人人争做奴隶,乃至想做奴隶都不得的世道,看似无理却极为现实。
  然而,再想想,曹公旨意应当并不在此吧,想来,这红楼梦,或许,不过是曹公“伤怀寂寥,怀金悼玉”的“芳华”。而对于我,书能移性,甚焉。

格物

        从《明朝那些事儿》里,多少认识了些明朝的名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阳明先生了,自己有许多的观点与先生十分相近,但自己做的确实不好。一直想拜读先生的著集,也一直没有足够的闲暇。
        先生由程朱至心学,有那么个关键的点便是少时格物-格竹子,先生不得其髓而另辟蹊径,终得大道。如世上之人,格物而不得其门,想来甚多。
        这些时日尽些胡思乱想,忽有一想,莫不是我这般胡斯乱想便是那格物了?程朱之学未曾涉略,但即使仅仅是记录此时思绪,想来也是有益无害的。
        既然先生格的物是竹子,我也就“格”此物便是了。
        竹子,大都喜湿喜温的吧,因此南方多而且长的好,气候环境使然。似乎人也是这样,成长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为什么大家都往城市里挤,想是这里聚集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环境等等。城市,有的人来了,有的人走了,走的人放弃了优质环境了么?而或,在他们看来,寄情的山水是他们更优质的环境。什么是优质?人在做抉择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再看竹子,竹子成长过程也是蛮快的,竹子、植物、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有一个生命周期的,只不过长短境遇不同罢了,但是竹子为什么要经历这么一个周期过程呢?竹子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呢?那人又为什么活着呢?除了时间长些,人和竹子又有什么区别呢?是不是有更高级别的“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竹子一样呢?
        另一视角来看,竹子是被人们赋予了人文精神的,顶天立地自强不息有气节,想想身边的各种植物动物,似乎都有抽象的品格,许多历史人物也是如此,这的确是件很有趣的事。而且不光是历史人物,看身边的人也是有性格、有色彩的,世界上没有两颗相同的竹子,当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差异是不是能够控制,应该控制的呢?那些差异会引起冲突,能不能和而不同呢?
        放飞思绪,似乎竹子背后蕴含了许多的道理,从生物知识到人生境遇,从毫末之细微到宇宙之洪荒。于是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格完一物,似乎便明了许多世间的道理,人生如是、世界如是、价值如是,格竹如是,格其他亦如是,万法同源,想这便是所谓的格物吧。

吾生至此也无闲,
经史子集浩无边。
琴棋书画玉草器,
时修佛缘时修仙。

望山

小时候,村庄的远方有一座山
山的名字叫做望山
望山之上有座不大的庙宇
妈妈常常带着我们去祝福祈愿

爸爸终年也不回还
在外面的世界,在山的另一边
妈妈的心始终牵绊
儿时的我们且顾嬉闹,并不懂得太多的情感

时光啊,我们渐渐的长大
妈妈也已是白发斑斑
爸爸早已是多年不见
母亲常常默默的落泪,眺望着远山

哥哥决定辍学回家
挑起家庭的重担
种地、娶媳、生子
一个家很快变得圆满
田间耕种时,哥哥常向那望山远望
他有一个梦想,在那山的另一边

弟弟终是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
毕业、工作、成家
却是好久不能回家看看
生意场上,应酬变得愈发频繁
酒宴的间隙,他凝望着窗外
似乎那座山在召唤

哥哥还时常带母亲去望山
母亲依旧会去那间庙宇祈福许愿
庙宇的门口
依然有几个孩子在戏耍玩闹
终有人在山的这一边
终有人在山的那一边

望山啊望山
望山是母亲的祈望
望山是儿时的欢言
望山是哥哥的梦萦
望山是弟弟家的眷恋
望山啊望山
望山啊望山!

钟山有陵

  钟山有陵,其制为二,蒋子欲行,其事未为。
  其一者,自贫苦而起,经濠州,战洞庭,居应天,逐元蒙,其功伟焉?其位高焉?既其功成而称天子,知农耕之苦而贬商,恨僚官之弊而厉刑,图社稷之兴故执勤勉,辨攻守之势则杀功臣。其政辟焉?其人狭焉?其以国为家,私治焉!?
  再一者,其家殷实,小而有教,及既成人,博学远洋。然则生逢乱世,岂敢默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其感国格尽丧而怒发起,叹民之凋零而兴会盟,筹国款,举义兵,急奔走,唤民众,不贪权利辞让位,不失初心继北征。其志坚也,越挫越勇,其志明也,问则曰:三民五权,天下大同,问则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唐·吉诃德与鱼

  话说这一日唐·吉诃德路过一个村庄,一户富裕人家正有喜事,他凑上前去,主人家看他多少有些骑士风度,便邀他一起用餐,唐·吉诃德欣然接受。
  用餐的菜品颇有讲究,其中有一道菜是鱼,整条鱼被去鳞去皮去脏只剩下骨架和肉,平分两半摆在盘子里,肉片和鱼骨分离,但还按原来的位置摆好,竟有些栩栩如生,唐·吉诃德看着鱼,忽然发现鱼嘴一张一张,仿佛在说话,甚是奇怪。
  只听左侧的鱼说,早就想到有这一天,碰上个喜宴,还好还好。右侧的鱼说,还好,再好也不如活着好,当初就不该贪图嘴上的快活,今天才会丢了性命。
  左侧的鱼又说,鱼儿吃食,天经地义,就好像人们吃我们,不也很正常么,右侧的鱼说,是呀,太正常了,他们办个喜事,施惠于人,就要杀死许多的我们,不知道他们算慈悲呢还是叫残忍?
  左侧的鱼又说,指望他们怜悯我们?他们还不是一样,自相残杀的时候有过之无不及。说这些有什么,想想怎么脱身才好,放水里没准我们还能多活几天。
  鱼再也不说话,两只鱼眼直勾勾的盯着唐·吉诃德,这时唐·吉诃德忽然感受到一种压力,一种责任。恩,我是骑士,拯救他们这两条鱼是我唐·吉诃德的职责本分,忽觉得主人家请他吃饭,是不怀好意,故意让他难堪。
  他抱起鱼,一气之下将桌子劈成两半,愤愤然走了。剩下的所有人都愣住了,这明显是个疯子,主人家也不在理会,重摆了一桌,继续他们的好事。

悲惨世界

  高中的时候,我读过一本小说,是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时的译本想必不会太好,毕竟6块钱上下册,足有1200页,盗版无疑。

  然而虽是盗版,却并无碍它的光辉。那部小说描绘了一个世界,充满灰暗,但在世界的中心却有一颗明烛,是冉阿让从牧师那里获得的点滴光明,然而就是这微弱的光照亮了整个灰暗的世界,悲惨世界的中心是希望和光明。

  而最近,我又读到了一本书《发展心理学》,虽不叫“悲惨世界”,却描绘着整个世界,整个生命的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刻的悲剧的发生。从生理的疾病到心理的魔障,从悲劣的环境到错误的选择,仿佛看见一个个生命,他们被命运鞭策着,走向无底的深渊。他们义无反顾而或满心踌躇,他们无知命运而或无能改变,在自然的洪流中被无情地淹没。

  这部书也唤起了许多曾经的记忆,我只为我,我从哪里来变得更加清晰,于是不禁感慨自己的幸运,也不得不敬佩生命的坚强。我曾经那么多次站在悬崖边上,而又数次从哪里回来,我得看到崖边的风景,却未曾陨落,想这是上天最大的恩赐。

  书中的满目悲剧,渐渐地让自己感到了一种责任,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便更懂得自己要到哪里去,我想而立之年自己或是已知天命,于是我终会走向哪里,去传播一点希望,去散播一点光明,去做久病后的良医。愿能帮到一些我似的病人,让他们在人生的路上,少些病患,多些快乐!

放羊时代

  小时的记忆是模糊不清的,那时候养羊的人也不多,只是最初的记忆里总有放羊的片段,令人无法忘怀。

  那时候天蓝水绿,风清草长,放羊是常见而简单的。只需把羊赶到村外路边的野地里,剩下的任他们自由寻觅就是了。放羊的牧童几人结伴,在树下戏耍玩闹,羊,是不需那么操心的。

  然而时过境迁,再也不是那个放羊的时代。

  路边早已没有野地,草也可能是农药残留的,而放羊的小孩,是再不敢让他们单独外出了。于是更多的开始圈养,饲料也用的多了起来。

  常在路边听到他们抱怨,说现在的条件这么好,羊的品质却越来越差,怎么就越来越难养了呢

  是呀,怎么就越来越难养了呢,因为再也不是,那个放羊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