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的时候最喜欢道家,道家之大道者,如庄子,当时觉得有很多想法共鸣,所以不曾将其作为经典一样奉承起来,后来感兴趣了,却也没时间去细读,到目前为止,还是半知不解的。
  但喜欢道家一段时间之后,就觉得生活之意义何在,实在是个问题,超脱于世,固然是好,但,难道这辈子就这么过去了?那不等于说,我的生命就可以就此终结了?于是越发的觉得,一直超脱下去不是个事,所以渐渐的,我要入世而来。
  入世哲学里,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必然是孔子及其儒学。孔子是个很可爱的人,为什么可爱,现在倒想不起来了。孔子一生并不怎么得志,然其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是我等的楷模。就好像三国时期的刘备,偶现在最喜欢的一个,其屡败屡战才是最难能可贵之处。孔子是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诗》《书》《礼》《易》《乐》《春秋》,大抵都是承上之作,涉及的领域众多,自己读过的不过《诗》《易》《春秋》而已,说是读过,实在有些惭愧,只是读过其中只言片语罢了。
  其实《易经》倒是通篇看过的,这个多要归功于老爸是半个阴阳先生的缘故,但除了后面附的几篇文章,读着不错之外,前面的卜辞确实看不大懂,阴阳八卦之始祖,竟不得通,实在不爽;然后是《诗经》,诸子百家开启中华文明之智慧,《诗经》《离骚》则是中国诗歌之萌源。悲剧的是,司马兄的《屈子列传》读得朗朗上心,而真读起屈子的《离骚》之类,实在是难以读通。也许是过了那个读书的年代,所以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书了,就再也读不下去了。不过还好《诗经》还读得一些,这本古代民歌的集本,确实蛮多经典之作,话说读《诗经》的很大一部分动力,是因为古书了随处可见的“《诗》曰”,也许是自己只读了“风”的部分,所以,“《诗》曰”还是很多的不懂。《春秋》其实都没怎么读,只是比较喜欢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所以看过些片段,据说《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是春秋三传,读过这些里的一点,是不是也算读过点《春秋》呢?
  儒家的经典思想,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一些,我这也说不出什么新意,所以也不大说,格物,明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概看得到儒家的个人的成长吧。其实,孔子更吸引我的地方是教育,作为万世师表,他是当之无愧的。前些时候,自己想写篇《子问》,大致的意思是子思见孔子于齐,向孔子请教育人的方法,不过最终也没成笔。育人,有时候觉得,现在的学校里,真可以开这么一门课,因为现在,大多数教师只管授业,甚至授业都不能,更不要说育人,不误人子弟,就不错的了。多多少少,对自己现在的性格的形成,实在感到庆幸,经常觉得自己能有这样的性格,简直是奇迹XX,因为从小到大,不曾有过人为的引导,只是靠着自己去茁壮,然后看看旁边的亲们,竟然和我差不多一样,在黑暗中摸索的我们,竟然没有走上歧途,这多多少少算是生命的奇迹。然而很不幸的,我们之后的人并没有那么幸运,因为他们生活环境并有我们那时那么干净。自由化的风潮,网络的侵蚀,带来各种各样的思想,误入歧途的机会大大的多了。
  读儒家的书多了,总是有想入仕的想法,当时似乎是这样,有时候感觉自己是一腔热血,总想为社会做点什么贡献,当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改良派,总想实现些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惜,自己水平太差,不能如意。后来上帝给了机会,加之老爸的督促,本来是上进的机会,可惜,可惜我那时已经失望了,更多的是带着老爸的阴影去从政,是我不想的。老爸很久之前,当过个小小的小官,因此家里才摆脱中下贫民的光景,当官有好处,可谓老爸的经验之谈。然而,然而我是不能这样去做的,大学时似乎曾经说过:如果你嫌他脏,就不要去污染他,CCP/CPC如是,GOV也如是。渐渐的,我终于对其失望,乃至绝望。不得不说,CCP/CPC的宣传能力,大不如前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每都会想起这么句话,都会想自己何时可以安身立命。不过其实我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上孝敬父母,下抚育子女,中欢愉其心,其资何来?有时候觉得单身的话,会更轻松些,没有经济压力,安身立命也就容易多了;二个是那些事兴趣,那些是能力,吾欲何为,可有所为?似乎很多方面自己都想去尝试一下,但是最终的落脚点并不那么清晰。这个物质的时代,谈理想似乎有点远了。也不知什么时候,我成了个幼稚可爱的人,至少用这两个词评论自己的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