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这个话题,多少有点底气不足,因为工作的原因,许久不曾接触的东西,许多已经遗忘,残存的那点记忆,甚至形不成只言片语,然而,但是,很多东西就像萤火一般,稍纵即逝,你永远不知道,如果现在不写,以后还写的来不,于是,还是有了这篇文章。
  接触诸子,最最开始,也许是虚荣,读些,不,了解些,那些曾经的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仿佛自己可以跟诸子站在一起,一下子高尚了许多似的。我从来不否认自己的虚伪,虽然这里有些矫揉造作,甚至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那个是真实的。好了,还是闲话少叙,转入正题。
  虽然最早接触的是孔子,但第一个进入内心的却是老子,当时喜欢老子,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因为老子是出世之学,当时自己对事消极;其次是因为曾有那么个传闻说,老子做过孔子的老师,学习老子呢,自然高人一等。对于老子了解似乎还算比较多,虽然现世对老子其人及其书表示怀疑,但我这里仍然以那些个传说中的老子。老子写的东西不多,《道德经》仅5000字不过,在现在这个随便唠叨几句就可以两三千字的时代,这5000字倒是弥显珍贵。学者说,《道德经》非一人所做,是有道理的,书中的各个章节联系不大,更像是是东一句、西一句的集成,或许是人们以前一直把他当做一个思想体系来读,所以竟也可以把这些散落的只言片语,汇成“道德”二字。道,是世界运作的规律,德,是为人处世的智慧。《道德经》是诸子里最像哲学作品的一本,通篇玄妙,如云中之龙。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所以对这本书的理解也自然不同。
  道家思想,至少我理解的道家思想,是超脱于世的。他们把自己独立于纷杂的世界,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甚至外边,去看这个世界,所以冷眼旁观。于是,会觉得,为些个鸡毛小事发脾气是多么的不值得,即使生死大事,也不过如此;历史的车轮不断的前进着,我们对世界的愤愤然又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仿佛自己在空中,看到了地上那个跟别人争的面红耳赤的自己,涩涩一笑,再也吵不下去了。
  然而,《道德经》不光可以静心安神,参悟天地之道,却也同兵家一般,是为谋略。此处之谋略,更阴暗难觉,但其诡诈之极,却不输于兵圣《孙子》。若书也分阴阳,那么《道德经》绝对是阴书中的极品。其道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多不做,更多的时候是说,不要过多的做,比如要砍柴,那就砍柴好了,不要因为斧头不利,去磨斧头,又因为找不到磨刀石,百里去借。无为是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本,不要去做那些自己没必要去做的事。无为,是干净利落的,超脱常人之法的。《道德经》中另一个观点,不争。不争,是一种隐忍哲学,作为一个弱者,其争则易败,多为则不隐,乃至引火烧身。不争,更多的是,要让敌处之明,我处之暗,积攒实力,忍待时机。与无为并举,以静制动,就好像伺猎一样,没有十足把握,静若死物一般,但一旦看准时机,则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必破之。
  好吧,我多少有点小家子气,上一段是其小无为,乃其小不争。小无为非无为,乃无为为其所为,小不争非不争,乃以不争为争。其不为,故天下莫能阻之;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然而小字之外,有其大。大无为者,大不争者,可谓出家人。出家人大家都懂的,这些超脱于世,参悟人生世界的高人,是世界的智者。但因其超脱,所以不卑不亢,似乎七情六欲在他们的身上已绝矣,实在有点反人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