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日志 下的文章

红楼呓语

  最早读书当是高二时节,那时的自己并不觉得,现在细细想来,那时多半是青春萌动,想多些个跟女孩子攀谈的话题罢了。然而那时的自己,毕竟是个极自卑的人,而后又不巧的发现,红楼梦,并不是女孩子喜欢的话题。后来学业渐紧,也就搁置在了一旁,再次拾起,便到了大学二年。
  想来人在失意之时,总是思旧怀怨的,遇见困境,也总是不自觉的想要逃避,于是大学二年,终再入梦。与初次那般蜻蜓点水不同,这番入梦要深彻的多,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一颦一笑,皆动人心;看惯了梦中世界,也就会觉得“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乃至希望自己是个女儿身,都是有的。那时读红楼,满纸是情,读书三匝未能成行,多因悲痛不忍。后来,总想着自己也续它一版“四十回”,最终也没了下文。
  今时机缘,终又品红楼,然而我,却竟成了俗物了。竟觉得这红楼梦这一卷书,并不是情浓意浓风花雪月的故事,却是个血淋林的污浊世界了。书中那些个美丽动人的女子,那些个情窦初开懵懂的爱情,不过是那肮脏不堪社会的遮羞布,正如书中“东府门口那两个石狮子”一般,除此之外皆不干净。那是个人人争做奴隶,乃至想做奴隶都不得的世道,看似无理却极为现实。
  然而,再想想,曹公旨意应当并不在此吧,想来,这红楼梦,或许,不过是曹公“伤怀寂寥,怀金悼玉”的“芳华”。而对于我,书能移性,甚焉。

格物

        从《明朝那些事儿》里,多少认识了些明朝的名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阳明先生了,自己有许多的观点与先生十分相近,但自己做的确实不好。一直想拜读先生的著集,也一直没有足够的闲暇。
        先生由程朱至心学,有那么个关键的点便是少时格物-格竹子,先生不得其髓而另辟蹊径,终得大道。如世上之人,格物而不得其门,想来甚多。
        这些时日尽些胡思乱想,忽有一想,莫不是我这般胡斯乱想便是那格物了?程朱之学未曾涉略,但即使仅仅是记录此时思绪,想来也是有益无害的。
        既然先生格的物是竹子,我也就“格”此物便是了。
        竹子,大都喜湿喜温的吧,因此南方多而且长的好,气候环境使然。似乎人也是这样,成长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为什么大家都往城市里挤,想是这里聚集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环境等等。城市,有的人来了,有的人走了,走的人放弃了优质环境了么?而或,在他们看来,寄情的山水是他们更优质的环境。什么是优质?人在做抉择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再看竹子,竹子成长过程也是蛮快的,竹子、植物、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有一个生命周期的,只不过长短境遇不同罢了,但是竹子为什么要经历这么一个周期过程呢?竹子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呢?那人又为什么活着呢?除了时间长些,人和竹子又有什么区别呢?是不是有更高级别的“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竹子一样呢?
        另一视角来看,竹子是被人们赋予了人文精神的,顶天立地自强不息有气节,想想身边的各种植物动物,似乎都有抽象的品格,许多历史人物也是如此,这的确是件很有趣的事。而且不光是历史人物,看身边的人也是有性格、有色彩的,世界上没有两颗相同的竹子,当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差异是不是能够控制,应该控制的呢?那些差异会引起冲突,能不能和而不同呢?
        放飞思绪,似乎竹子背后蕴含了许多的道理,从生物知识到人生境遇,从毫末之细微到宇宙之洪荒。于是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格完一物,似乎便明了许多世间的道理,人生如是、世界如是、价值如是,格竹如是,格其他亦如是,万法同源,想这便是所谓的格物吧。

吾生至此也无闲,
经史子集浩无边。
琴棋书画玉草器,
时修佛缘时修仙。

悲惨世界

  高中的时候,我读过一本小说,是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时的译本想必不会太好,毕竟6块钱上下册,足有1200页,盗版无疑。

  然而虽是盗版,却并无碍它的光辉。那部小说描绘了一个世界,充满灰暗,但在世界的中心却有一颗明烛,是冉阿让从牧师那里获得的点滴光明,然而就是这微弱的光照亮了整个灰暗的世界,悲惨世界的中心是希望和光明。

  而最近,我又读到了一本书《发展心理学》,虽不叫“悲惨世界”,却描绘着整个世界,整个生命的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刻的悲剧的发生。从生理的疾病到心理的魔障,从悲劣的环境到错误的选择,仿佛看见一个个生命,他们被命运鞭策着,走向无底的深渊。他们义无反顾而或满心踌躇,他们无知命运而或无能改变,在自然的洪流中被无情地淹没。

  这部书也唤起了许多曾经的记忆,我只为我,我从哪里来变得更加清晰,于是不禁感慨自己的幸运,也不得不敬佩生命的坚强。我曾经那么多次站在悬崖边上,而又数次从哪里回来,我得看到崖边的风景,却未曾陨落,想这是上天最大的恩赐。

  书中的满目悲剧,渐渐地让自己感到了一种责任,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便更懂得自己要到哪里去,我想而立之年自己或是已知天命,于是我终会走向哪里,去传播一点希望,去散播一点光明,去做久病后的良医。愿能帮到一些我似的病人,让他们在人生的路上,少些病患,多些快乐!

  最近一直在听《明朝那些事儿》,风云际会的岁月,良相名臣纷纷登场,在一个个光辉的身影后,渐渐的感觉到一种坚强的力量。
  许多人,终其一生,不过完成了那么一两件事情,而每一件事都那么惊天动地,光彩照人。
  在他们成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坚强的隐忍着,固执的守护着,任跌宕起伏,十年不懈。
  于是渐渐喜欢上了阳明先生,喜欢他的坚定不懈,喜欢他的坦然自若,喜欢他的知行合一。
  于是要告诫自己,于是言曰:

与 世 浮 沉,勿 忘 初 心

三十

  好久不曾更新,竟又到了冬天,一旦习惯了某种轨迹,总会缠丝成茧,作茧自缚。渐渐的明了自己应有的生活方式,而又渐渐的怀疑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去突破自己。答应他们要写篇三十的文字,恩,本就该写的。

  对于长于谋划设想的我,大学或者更早之前就想过许多三十乃至三十以后的情况,当时始终不明白的是:三十有什么特殊,二十九,三十一,跟三十又有多大差别呢?本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三十又何以特殊铭记。
  然而,对大学以后的生活,那时候的自己毕竟感受并不深刻,看那些家长里短,蜚语流长,总觉得这些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迷雾重重中,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最平凡的一员,走在最平凡的路上。

  三十何以被铭记?
  也许,是因为在这年工作稳定了,在这年我们结婚了,在这年要买房子了,在这年要认真考虑孩子了,在这年父母都老了,在这年我终不再是那个狂妄少年了。
  也许,是因为许多的事从感同身受到了身临其境的别番滋味,是因为忽然发现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是多么的意气风发,是因为自己不得不承认的“老了”。
  也许,三十被铭记,是因为三十而立,是至静思动,是人生的阶段,是自我的蜕变,是生命的折点。
  也许,只因被铭记。

时光机

  近些时候,总是想写些东西,来发下感慨,人生的变化如此之大,10年前,5年前,3年前,1年前乃至半年前,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到,自己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10年前。10年前是2002年,2002年的那个冬天,我才刚刚从初中毕业进入高中,那时部分的心思是怀念的,部分的心思是新鲜的,是筹措满志的,是蹉跎的,是压抑的,梦想和困境胶着着,恐惧和新奇融汇着,偶然而必然地孕育着2003的涅槃,上帝漫不经心地安排着生命的历练。

  5年前。5年前是2007年,翻开过去的日志,才隐约记起那段被遗忘的时光,那时的我刚辞别一个自己,正在寻找下一个方向。带着忧郁的轻纱,拖着淡淡的忧伤,一面学着专业课,一面在惆怅,虽不记得惆怅些什么,但我只知道不过几个月,我新的人生又将起航,是的,改革开放。

  3年前。2009年的冬天是一段温馨而寒冷的时光,温馨,是因为北九街的兄弟,寒冷,是因为自己的天气。 蹉跎的半年清香而美好,却又可怜而可悲。无论生活的如何的逍遥自在,都绕不过啃老这根扎在心中的芒刺。那年的冬天,自私的我,且痛且快乐着。

  1年前。从3年前到1年前,跨过了太多的故事,在家蜗居,在北京闯荡,在石家庄。1年前的冬天,我已经到了石家庄,为了什么?为了一丝信念,为了一个诺言。有时候会嘲笑自己,甚至在怀疑是否应该来到这里,是自大?是冲动?是命运。上帝从没忘记答应我的事情,只是时间让一切错乱如织。石家庄是幸福的,因为爱情。

  半年前。半年前,我们回到邯郸,这半年里同样经历了许多,圆了一个老师梦,圆了一个从政梦,交警,虽不是正式的,但确实给了自己很大的触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前的自己还是太轻浮了。生活渐渐的紧张了起来,渐渐的平淡了起来,浪漫,已经是许久不曾碰过的字眼。第一次感受到我们的家,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守。有你,有爱,有家!

  浪漫,已经是许久不曾碰过的字眼,亲爱的,对你,有太多的对不起,但是……我爱你!

诸子百家(四)

  兵家–其实最早接触的是《孙子》,大二及以前是喜欢三国的,喜欢战争的,喜欢兵法的,《孙子》不仅仅是一部兵书,更有许多普遍存在的辩证思想在里面,经典的论断也非常多,可惜后来开始看《道德经》之后就再也没怎么看过了,去年还是什么时候买的一本收藏的,也真成了收藏的了;
  道家–接下来接触到的《老子》,是一部很短小精湛,博大精深的书,大学的时候,几次想背过,最后只得个滚瓜烂熟,可惜现在又生了,《道德经》是偶的第一推荐图书,书中蕴含着巨大的人生智慧。如果你只想逍遥与快乐,也许你应该读《庄子》,庄子是得大道者,是诸子之中最可爱的人;
  儒家–四书之中《论语》应该是最好看的,这是一部跟孔老先生最有关系的书,然后《大学》是篇不错的文章,《中庸》、《孟子》确实没怎么看,修身,齐家,治天下,《大学》是也,孔子生平,《论语》是也。五经皆是承上之品,《诗》《易》对后人影响最大,只有《诗》中的风的部分读过,不错~~;
  法家–其实对法家是有很多可以说的,商鞅,韩非,是我非常敬重的两个人,也是命运比较悲惨的两个人,执法为公,则视为利器,其器伤人,同时伤己,变法的人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吴起,商鞅,皆如是也。舍己为公,此真公仆也。法家、兵家、道家都是冷眼观人的,尤其法家,更起人性本恶之论,所以遭所谓善良的人鄙视,但中国自古外儒里法,大部分统治者都觉得道德是靠不住的东西,他只是一件掩盖在杀人的器具上的美丽的华沙;
  墨家–墨家是最有行动力的一派,行侠仗义,兼爱非攻,似乎是侠士的鼻祖;墨子是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其平等,互利,互爱的理念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

      形象   出身     主张
  兵家  将军   行伍之贵族  谋略
  道家  隐士   没落之贵族  超脱
  儒家  仕    强壮之贵族  礼法
  法家  改革派  穷困之贵族  酷刑
  墨家  侠士   平民大众   兼爱

诸子百家(三)

  渐渐的失望之后,疏落了一段时间,渐渐的开始喜欢墨子。其实对墨子并不熟悉,甚至其兼爱非攻是什么意思,都不能太清楚的跟别人解释,就如同柏拉图一样,其实对于柏拉图,我一无所知,只是听说过有一个精神恋爱,只知道有个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理想国,看都没看的东西,墨子亦如是。
  我猜墨子八成是单身,其实我的意思是孤儿,无至爱,故可兼爱;无至亲,故可兼亲。想其应该出于大众,故能曰兼,即平等。这也是我喜欢墨子的两个点,其一,爱;其二,平等。其实,最开始接触墨子,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听说墨家有个可以与诸侯抗衡的神秘兵团,诛杀暴虐,维护正义,其在《大秦帝国》里又验证了下。
  首先是平等,这是墨子与其他的最大不同。墨子摒弃所有的阶级观念,所有人在其眼里,均同等为人,没有优劣贵贱。在当时,甚至在当下,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乎?同罪乎?同罪乎?
  哎,平等的话题,实在说不下去了,还是说爱吧,孔子说仁者爱人,墨子说兼爱,孔子以有差别的爱,墨子以无差别的爱。孔子的学说主张维护周礼,礼仪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规范,这种社会身份显然是有等级的,这里有好处,好处就是顺君心,所以统治者喜欢,顺人性,所以容易理解,当然儒家解释的时候是绑定在一起的,爱父母,如忠君一样,甚至国乃大家,忠君比爱父母更重要。这样更容易流传下来。再看墨子,其无差别的爱,看上去很诱人,但是实施起来却非常难,以至于,自墨子之后,墨家渐衰落,无法与儒,法同日而语。
  喜欢墨子,更多的是喜欢墨子这个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行侠,有一种善良的魅力,有一种浪子情节的共鸣,有一种追求理想的同志。

诸子百家(二)

  大二的时候最喜欢道家,道家之大道者,如庄子,当时觉得有很多想法共鸣,所以不曾将其作为经典一样奉承起来,后来感兴趣了,却也没时间去细读,到目前为止,还是半知不解的。
  但喜欢道家一段时间之后,就觉得生活之意义何在,实在是个问题,超脱于世,固然是好,但,难道这辈子就这么过去了?那不等于说,我的生命就可以就此终结了?于是越发的觉得,一直超脱下去不是个事,所以渐渐的,我要入世而来。
  入世哲学里,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必然是孔子及其儒学。孔子是个很可爱的人,为什么可爱,现在倒想不起来了。孔子一生并不怎么得志,然其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是我等的楷模。就好像三国时期的刘备,偶现在最喜欢的一个,其屡败屡战才是最难能可贵之处。孔子是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诗》《书》《礼》《易》《乐》《春秋》,大抵都是承上之作,涉及的领域众多,自己读过的不过《诗》《易》《春秋》而已,说是读过,实在有些惭愧,只是读过其中只言片语罢了。
  其实《易经》倒是通篇看过的,这个多要归功于老爸是半个阴阳先生的缘故,但除了后面附的几篇文章,读着不错之外,前面的卜辞确实看不大懂,阴阳八卦之始祖,竟不得通,实在不爽;然后是《诗经》,诸子百家开启中华文明之智慧,《诗经》《离骚》则是中国诗歌之萌源。悲剧的是,司马兄的《屈子列传》读得朗朗上心,而真读起屈子的《离骚》之类,实在是难以读通。也许是过了那个读书的年代,所以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书了,就再也读不下去了。不过还好《诗经》还读得一些,这本古代民歌的集本,确实蛮多经典之作,话说读《诗经》的很大一部分动力,是因为古书了随处可见的“《诗》曰”,也许是自己只读了“风”的部分,所以,“《诗》曰”还是很多的不懂。《春秋》其实都没怎么读,只是比较喜欢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所以看过些片段,据说《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是春秋三传,读过这些里的一点,是不是也算读过点《春秋》呢?
  儒家的经典思想,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一些,我这也说不出什么新意,所以也不大说,格物,明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概看得到儒家的个人的成长吧。其实,孔子更吸引我的地方是教育,作为万世师表,他是当之无愧的。前些时候,自己想写篇《子问》,大致的意思是子思见孔子于齐,向孔子请教育人的方法,不过最终也没成笔。育人,有时候觉得,现在的学校里,真可以开这么一门课,因为现在,大多数教师只管授业,甚至授业都不能,更不要说育人,不误人子弟,就不错的了。多多少少,对自己现在的性格的形成,实在感到庆幸,经常觉得自己能有这样的性格,简直是奇迹XX,因为从小到大,不曾有过人为的引导,只是靠着自己去茁壮,然后看看旁边的亲们,竟然和我差不多一样,在黑暗中摸索的我们,竟然没有走上歧途,这多多少少算是生命的奇迹。然而很不幸的,我们之后的人并没有那么幸运,因为他们生活环境并有我们那时那么干净。自由化的风潮,网络的侵蚀,带来各种各样的思想,误入歧途的机会大大的多了。
  读儒家的书多了,总是有想入仕的想法,当时似乎是这样,有时候感觉自己是一腔热血,总想为社会做点什么贡献,当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改良派,总想实现些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惜,自己水平太差,不能如意。后来上帝给了机会,加之老爸的督促,本来是上进的机会,可惜,可惜我那时已经失望了,更多的是带着老爸的阴影去从政,是我不想的。老爸很久之前,当过个小小的小官,因此家里才摆脱中下贫民的光景,当官有好处,可谓老爸的经验之谈。然而,然而我是不能这样去做的,大学时似乎曾经说过:如果你嫌他脏,就不要去污染他,CCP/CPC如是,GOV也如是。渐渐的,我终于对其失望,乃至绝望。不得不说,CCP/CPC的宣传能力,大不如前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每都会想起这么句话,都会想自己何时可以安身立命。不过其实我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上孝敬父母,下抚育子女,中欢愉其心,其资何来?有时候觉得单身的话,会更轻松些,没有经济压力,安身立命也就容易多了;二个是那些事兴趣,那些是能力,吾欲何为,可有所为?似乎很多方面自己都想去尝试一下,但是最终的落脚点并不那么清晰。这个物质的时代,谈理想似乎有点远了。也不知什么时候,我成了个幼稚可爱的人,至少用这两个词评论自己的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