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那些事儿》里,多少认识了些明朝的名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阳明先生了,自己有许多的观点与先生十分相近,但自己做的确实不好。一直想拜读先生的著集,也一直没有足够的闲暇。
        先生由程朱至心学,有那么个关键的点便是少时格物-格竹子,先生不得其髓而另辟蹊径,终得大道。如世上之人,格物而不得其门,想来甚多。
        这些时日尽些胡思乱想,忽有一想,莫不是我这般胡斯乱想便是那格物了?程朱之学未曾涉略,但即使仅仅是记录此时思绪,想来也是有益无害的。
        既然先生格的物是竹子,我也就“格”此物便是了。
        竹子,大都喜湿喜温的吧,因此南方多而且长的好,气候环境使然。似乎人也是这样,成长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为什么大家都往城市里挤,想是这里聚集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环境等等。城市,有的人来了,有的人走了,走的人放弃了优质环境了么?而或,在他们看来,寄情的山水是他们更优质的环境。什么是优质?人在做抉择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再看竹子,竹子成长过程也是蛮快的,竹子、植物、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有一个生命周期的,只不过长短境遇不同罢了,但是竹子为什么要经历这么一个周期过程呢?竹子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呢?那人又为什么活着呢?除了时间长些,人和竹子又有什么区别呢?是不是有更高级别的“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竹子一样呢?
        另一视角来看,竹子是被人们赋予了人文精神的,顶天立地自强不息有气节,想想身边的各种植物动物,似乎都有抽象的品格,许多历史人物也是如此,这的确是件很有趣的事。而且不光是历史人物,看身边的人也是有性格、有色彩的,世界上没有两颗相同的竹子,当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差异是不是能够控制,应该控制的呢?那些差异会引起冲突,能不能和而不同呢?
        放飞思绪,似乎竹子背后蕴含了许多的道理,从生物知识到人生境遇,从毫末之细微到宇宙之洪荒。于是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格完一物,似乎便明了许多世间的道理,人生如是、世界如是、价值如是,格竹如是,格其他亦如是,万法同源,想这便是所谓的格物吧。